这种产权非常清晰、充分披露信息、体现社会责任、对公众产生正面效应的公众公司,其实已不能再以严格的私有制一言以蔽之,它既带有混合所有制的框架形式,也往往有不同成色的混合实质。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提出2015年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首先,人类经济生活的空间概念,从微观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到中观的地方、地区再到国家、民族乃至跨国的经济体和整个人类,都离不开在哪里生产、在哪里消费的区位问题。
从理论上看,新的关联要靠市场,但依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这种积极作为,一方面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强化了利益藩篱,地方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地方政府行为公司化,阻碍了经济的关联。一方面,是要有整体的关联规划和顶层设计。对于于己有利、于他方不利的政策和行为要自制,主动沟通平衡,防止破坏统筹联动的恶性竞争。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虽然是新提出的理念,而且空间问题尚未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有其演进的规律性。
改革开放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先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既有市场经济释放的巨大活力,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传统信条下的积极作为。其次,论文的数量其实是质量的基础,两者是高度正相关的。
显然,根据这三家机构的评价标准,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超过很多人均GDP高于中国的中上收入国家,更是将其他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简单的类比很容易让人得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体制所造成的结论。因为中国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按人口平均以后的专利申请数中国就比发达国家落后多了。专利申请总数第一当然不说明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其实还差得很远。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比一直在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水平愈益接近,已经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本不用比,一定差距很大。
从人均论文数量来看,中国还不到美国的10%,但已经超过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拉美国家。即使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制度立即照搬到中国,也很难想象我们的进步还能够更快。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专利申请数已经超过、甚至大大超过了多年来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我们的国家,包括曾经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东欧大国波兰以及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大国土耳其、巴西和墨西哥。可是,中国过去十年里在政治、经济和科教体制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却在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拿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简单地相比意义不大。中国的人均论文数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质量可能也会低一些。在将中国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相比之后很容易看出,无论用什么指标,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都在快速的拉近,与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水平及上升的速度都遥遥领先。当然,研发支出的大幅增加并不必然是好事,如果创新体系效率很低,支出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创新产出的增长。
中国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是由外国的专利机构审核的,所以也许国际专利的申请在质量上更有可比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确实非常不足。
中国的创新不足一直以来被当作既成事实而为人诟病。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1992年时,中国的专利申请数与印度和拉美加勒比地区(指该地区全部国家申请数之和)相比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但二十年后,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超过了欧洲(全部欧洲国家申请数之和)、美国和日本,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专利申请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没有明显地缩小。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就在2002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总数还不到2012年的10%,世界排名第七。在其最新的2014年国家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中国位居第29名,排到了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前面,而排在中国前面的全部都是远比中国发达的高收入国家。事实上,中国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已经是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名列前茅的公司,进入了世界前三名的行列,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下的创新不足不是中国所特有,而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却是发达国家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数量又显著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质量绝对不会比他们更低。
有人可能会说,光数量多没有用,也许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质量更低呢。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虽不到发达国家的1/3,但已明显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
汤森路透集团最新的研究报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头脑:2014》(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2014)公布了2002-2012年间全世界在SCI和SSCI期刊上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指同一领域和同一发表年份的论文中引用率在前1%的文章)数量最多的约3000名作者的名单。我们用的苹果手机也是中国生产的,但中国的附加值只是整个手机价值的零头。
事实上,中国已经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创新水平最高、也是全世界创新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难道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佳的创新体制吗?这大概不会是相信体制决定论的人所希望得到的结论。科学论文发表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的主要指标。
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有112位这样的高引用率作者,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日本和法国,更是把俄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国的人均专利数更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所有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首先以发明专利的申请数为例,中国在2012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达国家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高的,研发人员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还可以看出,中国专利申请数在2002-2012十年间的增长速度要大大快于1992-2002的十年。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的问题不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这个差距有没有在缩小,缩小的速度快不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不高。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向创新型经济的迅速转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了一个指标来衡量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就是每百万美元研发支出所带来的发明专利的申请数。
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创新不足四个字,就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或发言批评中国创新不足的现状,痛陈中国创新不足的种种原因——无外乎是体制的弊病或者文化的缺陷,警告创新不足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样的创新不足显然不是简单的体制问题,更不可能是文化问题,毕竟世界上约140个发展中国家的体制和文化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数量又显著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质量绝对不会比他们更低。当然,研发支出的大幅增加并不必然是好事,如果创新体系效率很低,支出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创新产出的增长。科学论文发表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的主要指标。从人均数来看,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差还很远,但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从每百万人口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不到美国的10%,但是超过比我们更发达的俄国、波兰和土耳其,更是大大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创新不足显然不是简单的体制问题,更不可能是文化问题,毕竟世界上约140个发展中国家的体制和文化是千差万别的。
不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虽然各国专利法不尽相同,但所有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都必须满足相似的标准,即必须是新颖的、非显而易见的及有工业应用性的。这个可能性当然存在,但是首先,上面所说的论文都发表在质量相对较高的国际学术期刊上。
技术创新离不开基础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潜力和后劲。中国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是由外国的专利机构审核的,所以也许国际专利的申请在质量上更有可比性。